![]() |
從木材上刨取厚度有如蟬翼般、幾乎透明的長條形薄片,裁製成絲,再利用紡車撚成「柴絲草」,編織成帽子、提袋、墊子等工藝品,這就是所謂的「柴絲草」手工藝。
|
![]() |
![]() |
撚線機很像長板凳,裡面有齒輪。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一開始先做撚線機的整理,鐵鉤後端繩子繫著鐵墜,可以把鐵鉤拉回定位。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接下來,將刨製下來的90公分長的柴絲,先泡水。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然後纏繞在邊鉤,兩條撚成一線,中間有一個鐵釘,要隔開兩條柴絲草。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右手握手搖式轉動軸順時針方向轉動。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小版子被推向右,手搖轉動軸就停止,要試很多次才能把握力道,後來我們兩人一組,一人轉,一人看版子的移動。
|
![]() |
![]() |
紡車操作時,由左而右撚成一股,很想兩條線一起合作,所成一條可以編織的柴絲草,更加堅韌。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其實,撚線比想像中困難,我們一起合作,小心操作仍斷裂,好不容易找到夠長的柴絲草,手搖轉動後,兩股柴絲撚合成一股,容易斷裂與脆化,原來鹿港當時用檜木是有它的用意。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每一個步驟,都是勞師動眾,實在難以想像在鹿港柴絲草傳奇的年代,這些師傅多麼的巧手,多麼熟能生巧。
|
![]() |
![]() |
鹿港柴絲草傳奇的年代,每一位都是職人,都發揮把工藝做至極致的耐性、細心、專注。
可能我們今天不夠有耐心和細心,大家一致認為撚線~非常困難,就是因為體驗過,才能了解以前的師傅花了一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的信念與價值。 |
![]() |